Quantcast
Channel: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 HiNet生活新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88

【秘讀自然】風拍浪擊,滿儎又淘盡─《討海魂》

$
0
0
作者:林倩如

一年霍霍一本自產書籍,行人文化實驗室是這樣的狠角色。4人製作團隊包括總編輯周育正、編輯陳秀娟、編輯助理許雅琇及行銷企劃華郁芳,耗時一年,從前調研究、跑田野、集結文字工作者和攝影插畫,採訪到成書,鋪述的雖是討海人的故事,而這段歷程,也是一個曲折故事。訪談當天,報架上恰巧躺著中國沿海休漁期解禁、海巡護漁的全版頭條,莫名像是一個如鯁在喉,不近不遠卻理解單薄,這些漁人,我們的島。

台東成功鏢旗魚,「啊~~~在那裡!」看魚手扯破喉嚨的音量劃破地平線。圖片來源:行人文化

島離海邊那麼近

因為「海洋很重要」,周育正想了想破題語出簡扼,補充曾與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相聊,她認為台灣的位置很可以(應該)發揮兩個主題,其一就是海洋。前年年底的「討海人:世界漁人群像」攝影展,忠實展現英國、印尼、泰國、菲律賓及台灣等地的漁民工作與生活點滴,林裕翔導演的紀錄片《漁人24》更讓他思考傳統漁法保存背後的自然倫理,是為企劃專案起點,開始關注「台灣的脈絡、海洋的未來」,發現訊息不多;身為出版專業,便想以不同辦法創造切入議題的方式,「窗戶稍微打開,讓好奇的人接觸」。

都市人食用海味,消費到滋味價值,重視程度遠高於選擇永續海鮮或怎麼來的寫實提問。靠天吃飯,比起陸地農業或遠洋漁業,古老捕魚文化「真的很弱勢,人們不關心」,他嘆道,小型漁業實則對海洋破壞衝擊小,百年歷史發展悠久,竟忽視至今到了10年內面臨失傳的困窘地步,海洋政策出了很大的問題吶,至少「把他們的生命及做的事呈顯出來」。

團隊世代殊異,成長於城市或濱海,真要面海?想像貧乏或它一直都存在習慣的陌生輕忽,2048年魚種類族群終將崩解的驚世警告?過去、未來,遙遠的情結揣想透露著,一切求索進行前的自省剖白,催促必須儘快做些什麼、直抵海岸最前線的躁動急切。

金山磺港蹦火仔,磺港漁火自清代即為金山八景之一,當年極盛時期有上百艘漁船,現存4艘承續文化。圖片來源:行人文化

尋漁人啟事

屬於台灣、獻給職人的計畫成形,團隊從龐大的資料整合中梳理出主軸-傳統漁法,東海岸、西海岸、離島,先各點踏查拜訪在地文史工作室與耆老,再視當地潮汐環境和漁汛期,且走且看各方情報、人際網絡打聽或緣牽隱約,敲定共13種傳統漁法及其漁人。

雅琇老家在彰化芳苑,第一趟田野以此規劃連同苗栗,由彰化縣海牛鄉土文化推廣協會楊玉如介紹找到半農半蚵的李福相,初始頗為順利;苗栗比較辛苦,牽罟幾乎絕跡,幸有一年一度的推廣體驗後來間接聯繫到曾從事過的漁人。

「天氣無法預料,判斷海象漁人機動出海一個月斷訊常有,原本預計要找的人不一定在,里民中心和居民閒話,挨家挨戶問過去,不時尋找機會取材。第二趟花蓮找三角網的經驗蠻有趣,到部落時剛好有人在河口捕魚,還得隨時打開耳朵觀察周邊動靜,因此循聲記錄下自製漁具的工序;而台東找上《戰浪》男主角陳永福船長。蘭嶼6個部落,不可觸犯的達悟禁忌,謙稱不能代表部落或家族。綠島則資訊少,尋訪居民多表示鰹竿釣每一家男生都會做啊。」團隊娓娓講來輕鬆,坦言其實過程非常緊繃、謹慎,擔心片面了解不足以建/解構產業全貌層次,12位漁人僅是12個冰山一角。

花蓮秀姑巒溪出海口操作三角網捕撈,在魚網上找到小小的透明魚體,是眼力大考驗。圖片來源:行人文化

神乎其技的打漁英姿

第一階段田野告一段落、確訪人物後,第二階段才正式安排攝影、採訪。「攝影都男生方便上船,近海不比遠洋仍有所禁忌。」秀娟解釋。13種漁法如何並陳平衡,謂之人、器、海,的鐵三角架構:人的部份,漁人記憶搭配在地文史解說,新舊承傳;器是配件分解,另襯漁獲小知識;海的場域,插畫豋場,把技法、流程串成跨頁全景,神似《男的民俗學》韻味,細節有致、神情停駐在專注搏鬥,不管是強調協調默契的牽罟、鰹竿釣,或個人即可的櫓魚栽、八卦網,一篇篇章節猶如紙上紀錄片漁人本事精采上演,浸泡在海水鹹鹹,彷彿嗅聞得到空氣浮動鼓振,現場感十足。

 
宜蘭南方澳釣棹(艚)仔技法插畫圖解,不停拉動魚餌,提高上鉤機會。圖片來源:行人文化

南方澳的釣棹(艚)仔、苗栗的牽罟,均已失傳,書中職人多六七十歲,一旦退休,等於技藝跟著消失。往昔沒能讀書只能討海這款艱苦頭路的歹命認知,如今漁村凋零人口外移,外籍漁工勢必轉接勞動力,勞雇關係之間易生摩擦,她提及,「陳船長尤其不藏一手,你願意學他就盡量教,船上不少海腳(船員)都會鏢旗魚。旗魚獲利還算不差,台東尚有位23歲年輕的鏢旗魚手有心傳承。」

繞了一圈台灣,漁人一生與海共存共榮,貫徹為生存奮鬥的堅毅精神,日常戰役裡沒有雄厚資本亦不使用耗費大量汽油的機具,簡單而不過漁,風雨平安活回來焠鍊的身影,手勢俐落經驗老道,採取友善環境的漁法,對季節、氣候擁有強大內建的知識系統,他們歷經沿海捕撈設備從簡陋到精緻,見證了海洋資源由繁榮到枯竭的迅速轉變,然不合時宜的危機逼近,難以保留傳統漁法的勢態,只能好好記錄下,期待激起其他社會實踐的參與設計,延續對話漁業海事的多元尺度。

1,600公里海岸線,魚不見了?

行人繼去年推出《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自產書籍,《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乃第三本心血打造,不甘於引進、翻譯外國文本,通常是一間出版社但更常做一些實驗,比如積極行動的複數作者,藉此回應關注台灣漁業及其於海洋資源枯竭議題上擔負極為關鍵角色的省思。一方面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氣候異常海岸線退縮等等銜扣問題,另一方面,台灣可是遠洋世界級漁業強權,年產值400多億元(2014),居全球前三位,捕撈實力驚人,延繩釣漁船數量稱霸中西太平洋,鮪魚延繩釣產業規模世界第一、秋刀魚漁獲量世界第一。如此影響海洋浩劫,無以迴避須正視保育作為,肩任讓下一代有魚可捕、有魚可吃的永續責任。

島嶼子民曾經逐水而居,對海洋的認識卻相當有限冷感,無論如何,這片海唯有自己守護啊,做一本澎湃之書,被賜予老漁人風霜歲月深邃生命的深沉厚度,人海相處的生態哲學,指引魚線盡頭關於未來的可能。一書圖文豐盛目不暇給,華麗魔幻的蹦火仔,優雅海中散步的櫓魚栽,男人小宇宙的拼板舟,澎湖石滬馬祖打樁,出海需要破風頂浪,亦有需要風平浪靜的時候。

蘭嶼拼板舟補鬼頭刀魚(男人專屬的食物),漁人用腳釣魚的絕活。圖片來源:行人文化

討海日子苦澀,下輩子不想再討海的喟然;下輩子還要跟旗魚對決的氣魄;以前的人比較聰明現在的人比較會賺錢的幽默;內褲被大海沒收也開心的逗趣;討海大學畢業的樂天,而多少人回不來,這個風險世界畢竟不若農青返鄉築夢經營社群較容易踏進,漁獲贏輸翻盤,海能給的也可以瞬息殘酷奪回,生計付出代價甚至賠了生命。8月13日地球生態透支日(Earth Overshoot Day),拋擲出更多警惕的此刻,人類慾望依舊無休無止,驚悚的是海洋只有一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8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